都市人假日做農夫 喚保育鄉土意識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7/20 14:41

最後更新: 2016/07/20 14:41

分享:

分享:

Alan(左一)曾三度辭工赴海外做義工,遊歷過後會反思,為何香港漸漸失去食物自主權,令本地農作物愈來愈少。

城市步伐急促,反而令人惦記農鄉的自在。愈來愈多新世代愛在假日下田,有舉辦稻田體驗活動機構指,暑假報名人次愈見踴躍。有多次下田經驗的年輕人指,收割農作物有助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,甚至喚起保育鄉土的意識。

33歲中學教師Alan自2010年起,3度赴肯尼亞、中南美洲等地做義工,涉及動物保育等工作。對「回流」香港時選擇主持稻田工作營,他笑言是受土地和人的關連吸引:

老農夫靠種米養大下一代,香港漸失去這種故事及食物自主權,新世代已忘記食物來自大地。

位於塱原的田地除了是保育濕地,亦為雀鳥提供食物,保持生態平衡。

參與青年 「滿足感好大」

主辦稻米工作營的慈善機構義遊項目主任王海如指,項目與長春社合作,營地本來作國際交流之用,近3年開放予港人作一日體驗,多了25、26歲的年輕人參與,目前已有70多人報名,情況理想:

不少坐開辦公室的人渴望親親大自然,付出勞力後,滿足感好大。

加上城鄉規劃是近年城中熱話,吸引年輕人反思如何保育鄉土。

曾有任職藥廠的男生參加收米後決意辭工,投身環保事業。

連續兩年、共舉辦4造稻米體驗活動的二澳農作社項目主任莫兆麒稱,今年「第5造稻米體驗活動」報名人數破新高,約200人報名,較首屆多3倍。莫稱,隨着環保和綠色生活概念興起,多了大學生和職場新鮮人報名:

年輕家長都想孩子知道米的原貌,非上桌時的白色模樣。

他續指,因農作社允許參與者體驗插秧、收禾、打穀及輾米等生產過程,較為全面,故甚受歡迎。

有小朋友耕完田唔想走,話要留低做農夫。

二澳農作社指,體驗活動除了包括生產過程,今年特設留宿安排,免參加者奔波之苦。

稻米活動近年吸引不少年輕人參加,但Alan認為與早前相比,近年年輕人多當作是閒暇活動,願參與2周工作營的人數有所減少。

(資料來源:綜合被訪者意見)

相片來源:晴報

文章刊於《晴報》,標題經TOPick修改,原題為「稻穗收割體驗 喚起保育意識  汗滴禾下土 教孩子粒粒皆辛苦」

晴報Facebook

撰文 : 晴報